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湖北紅安人,文學博士,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數字信息室主任,中國社科院創(chuàng)新工程首席研究員,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負責人,《文略》雜志主編,《中國文學年鑒》副主編,中國新媒介文化研究學會會長,全國網絡文學研究學會副會長,中國發(fā)展戰(zhàn)略學會文化戰(zhàn)略專業(yè)委員會副會長兼特聘研究員。
1,博士論文主要研究市場經濟與高科技對藝術生產及大眾文化的影響,目前已經有十幾篇相關文章見諸報紙與期刊。
2,1995-97年參加王杰教授主持的國家青年基金研究項目“阿爾都塞學派美學思想研究”的部分研究工作,撰有《意味深長的“沉默”——關于馬謝雷的意識形態(tài)文學批評》等文章。
3,1998-99年參與杜書瀛研究員主持的“經濟轉型期的中國文藝理論建設”課題研究工作,撰有《市場經濟與藝術生產》等文。
4,1998-99年參加王杰教授等人主持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中國文學的發(fā)展”等課題的研究。撰有《賽伯空間的藝術革命》、《現代媒體及其對藝術生產的影響》、《危機與出路——文藝期刊運作機制的轉變》等。部分文章即將被幾家省級以上的刊物發(fā)表。該項目結項成果《審美文化的當代形態(tài)》(人民文學2002年版)主要撰稿人之一(撰寫5萬字),該書獲“廣西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
5,2001年參加汝信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五課題,中國新聞出版署“十五”重點出版項目“西方美學史”研究工作。具體承擔“自然主義美學”和“表現主義美學”的研究和撰寫任務。
6,主持“北京化工大學青年社科基金項目”“市場語境下的藝術生產與消費研究”。完成近30萬字的研究報告,并發(fā)表相關論文12篇。
7、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五課題,“社會轉型期審美文化研究”,撰有《市場語境下工具理性的審美意義》等。
8,2002年8月中南大學歐陽友權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十五”規(guī)劃項目“網絡文學研究”課題。撰寫《網絡文學論》第10章“追尋賽伯家園”。(約3萬字)該項目獲“湖南省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2006年3月)。
9、2002年8月-2003年5月,參加教委高校精品教材《文學理論基本問題》的研究工作。
10、2004年-2006年,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研究課題(B類)“網絡時代的文學生產與消費”。
11、2007-2009,主持中國社科院文學所重點課題“網絡文學與互文性研究”。
12、2009-2013,聯合主持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文獻選編工程。
13、2014-2015,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網絡文學價值導向研究”。
1、《關注新時期文學與道德,弘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文學評論》2000年第3期)
2、《現代傳媒對文學藝術的影響》(《甘肅社會科學》2000年第3期)
3、《賽伯空間中的當代文學藝術的命運》(《社會科學輯刊》2000年第3期)
4、《王朔現象及其理論意義》(《河南師大學報》2000年第5期)
5、《藝術消費與廣告的文化意味》(《山西師范大學學報》2000年第4期)
6、《論科技意識形態(tài)及其對藝術生產的影響》(《社會科學研究》2001第1期)
7、《作為文學陣地的文學期刊》(《新疆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
8、《市場語境下藝術的雅俗分化與融合》(《廈門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
9、《面向文化:文藝理論的新轉變》(《江蘇社會科學》2001年第4期)
10、《期刊的危機與突圍》(《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第12期)
11、《意味深長的“沉默”》(《文藝理論與批評》2001年第2期)
12、《消費時代的文藝精神狀況》(《人文雜志》2001年第3期)
13、《中國稿酬制度的變遷》(《江漢論壇》2001年第4期)
14、《大雅大俗的大眾之歌》(《山西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第5期)
15、《公案文學藝術魅力剪線年中國文藝理論研究》《湖北大學學報》2001年第6
年第3期)18、《把理論還給歷史》(《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第6期)
19、《文學史理論反思:重寫論、先驗論與更替論》(《文藝理論與批評》2001第5期)
20、《市場語境下工具理性的審美意義》(《文史哲》2002年第1期)
21、《作為藝術的生產》(《社會科學戰(zhàn)線、《藝術生產論的當代意義》(《甘肅社會科學》2002,6)
23、《文學理論現代性問題的研討與探索》(《西南民族學院》2002,11)
25《“中國學者對世界學術的貢獻”》(《江西社會科學》
2002年中國文藝理論研究綜述》(《中國文學年鑒》2003卷)
2003、1)27、《馬克思主義藝術生產論的當代意義論略》(《馬列文論研究》第13輯)
、《瑞恰茲與〈文學批評原理〉》(《江漢論壇》2002,4)
2002,6)31、《“火焰戰(zhàn)爭”與
“網絡文學”的幾點不合時宜的想法》(《社會科學戰(zhàn)線、《市場經濟下的文藝新觀念漫議》(《廣西師范大學學報》1996年第
33、《論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藝術生產》(《廣西社會科學》1998年第2期)34、《對“創(chuàng)造論”
40、《金元浦著〈文學解釋學〉評介》,(《中國文學年鑒》1997-1998年卷)
期)47、《精神生產者的市場境遇》(《荊州師院學報》2000年第4
48、《藝術生產論的發(fā)展及其當代意義》(《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學報》2001年第3
49、《1996-1997年中國文藝理論研究》(《中國文學年鑒》1998-1998
50、《1999-2000年中國文藝理論研究綜述》(《中國文學年鑒》2000-2001
51、《市場經濟與藝術生產》《河南大學學報》2000年第5
52、《張健著〈清代詩學研究〉評介》,(《中國文學年鑒》1999-2000年卷)
53、《包忠文著〈當代中國文藝理論史〉評介》,(《中國文學年鑒》1999-2000年卷)
、《何西來、杜書瀛主編〈新時期文學與道德〉評介》,(《中國文學年鑒》
、《陳良運著〈周易與中國文學〉評介》,(《中國文學年鑒》
、《王立著〈中國文學主題學研究〉叢書三種評介,(《中國文學年鑒》
、《薛永武著〈西方美學論稿〉評介》,(《中國文學年鑒》
、《黃鳴奮著〈比特挑戰(zhàn)繆斯:網絡與藝術〉評介》,(《中國文學年鑒》
、《周憲著〈崎嶇的思路〉評介》,(《中國文學年鑒》
、《張榮冀著〈流行藝術研究〉評介》,(《中國文學年鑒》
、《走向藝術生產論》(《三峽大學學報》
64、《走向新世紀的文藝之思》(《浙江社會科學》2001年第3
65、《現代傳媒帶來的審美觀念的轉型》(《常德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第3
66、《文藝理論:世紀之交的回顧與反思》(《濱州師專學報》2001年第3
67、《略論意識形態(tài)與藝術生產》(《殷都學刊》2001年第1
68、《對缺陷美的幾點思考》(《成都大學學報》2001年第2
69、《數碼時代藝術剪話》(《走向新世紀的影視藝術》,文集,華藝出版社2001年版)
70、《現代傳媒與文學藝術》(《常德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4期)73、《中國期刊百年回顧》(《曲靖師院學報》2001年第4期)
、《“審美之維”與“單向度的人”》(《荊州師院學報》2000年第4期)
、《十七世紀英國的幽默故事書》(《岱宗學刊》2001年第3期)
、《從頭細品百年文論,長卷精繪理論風云》(《文學前沿》2001年第3期)77、《數字化生存狀況下的藝術生產》(《陰山學刊》2001年第6
78、《走向交往對話的時代》(《山東農管干部學院學報》2001第4
82、《簡評〈藝術的哲學思考〉》,(《中國文學年鑒》2002年卷)
、《簡評〈明永樂至嘉靖初詩文觀研究〉》,(《中國文學年鑒》
20世紀文藝學學術史”討論會》,(《中國文學年鑒》2002
86、《全球化語境中的文化、文學與人研討會》,(《中國文學年鑒》2002
88、《文藝學術史:一項相當于金字塔的學術工程》(《南方文壇》2002年第1期)
89、《論科技意識形態(tài)的文化意義》(《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2
90、《中心的邊緣與邊緣的中心》(《云夢學刊》2002年第5
91、《以文本為中心的合理性及其局限》(《寶雞文理學院》2002年第1
92、《百年文藝學的“兩次轉型”
與“開店賣飯”:關于藝術生產與消費的思考》(《吉首大學》2002,
94、《危機與出路:關于期刊市場命運的思考》(《常德師范學院學報》2002,5)
《綻放在懸崖上的花朵:人文社科學報的學術特色之我見》(《三峽大學學報》2002,6)96、《“審美泡沫”
的審美復合的追求》(《文藝報·攝影文學導刊》2002,11,29)
《中國當代文論:研究現狀與發(fā)展趨勢》(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主編《文藝美學研究叢刊》第2輯)
《王文宏著〈廚川白村文藝思想研究〉評介》,(《中國文學年鑒》
年卷)101《馮毓云著〈文藝學與方法論〉評介》,(《中國文學年鑒》2003年卷)
《童慶炳等著〈現代學術視野中的中華古代文論〉評介》,(《中國文學年鑒》
《汪正龍著〈文學意義研究〉評介》,(《中國文學年鑒》
《劉俐俐著〈隱秘的歷史河流〉評介》,(《中國文學年鑒》
《姚文放著〈美學文藝學本體論〉評介》,(《中國文學年鑒》
《王杰著〈審美幻象與審美人類學〉評介》,(《中國文學年鑒》
《文學研究種的跨學科發(fā)展研討會》,(《中國文學年鑒》
”研討會》,(《中國文學年鑒》2003年卷)
109《紀念〈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線周年座談會》,(《中國文學年鑒》2003年卷)
110《“全球化語境與民族文化、文學的前景
國際學術討論會》,(《中國文學年鑒》
、《理論自覺的歷史意義》(北師大編《文學理論學刊》第
113、《2003年中國文藝理論研究綜述》(《中國文學年鑒》
114、《文藝美學研究的進展》,(《中國美學年鑒》,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
、《全國“文論何為”學術研討會》,(《中國文學年鑒》
116、《湯學智著〈生命的環(huán)鏈〉簡評》,(《中國文學年鑒》2003年卷)
117、《林保全著〈馬克思主義文藝審美論〉簡評》,(《中國文學年鑒》2003年卷)
、《〈比較與超越——世紀之交中西文論比較研究〉簡評》,(《中國文學年鑒》2004年卷)
、《〈中國傳統(tǒng)文論的現代觀照〉簡評》,(《中國文學年鑒》
、《〈中國商賈小說史〉簡評》,(《中國文學年鑒》
、《〈文學理論:文化闡釋與學科形態(tài)〉簡評》,(《中國文學年鑒》
學術研討會綜述》《文學評論》2004年第6期
124、《克羅齊和直覺美學研究》(譯文)《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
2005年第5期126、《人本文學之中西比較》《湖南文理學院學報》
《江蘇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
、《努力開掘中國傳統(tǒng)文論的現代意義——評鄧新華著〈中國傳統(tǒng)文論的現代觀照〉》《三峽大學學報》(
2007年第3期。三、文學創(chuàng)作(已在公開報刊上發(fā)表文藝作品近百篇)
《翅膀撲動的聲音》(自印詩集,與江松合著,1983);
期)《思念》(《青年詩人》1985
《“名在虛傳”》(《春華》1989
《“請客赴宴”與“開店賣飯”》等(1998年,《廣西日報》、《南寧日報》等)
1999年《濟南日報》、《中國三峽工程報》等)
《二十一世紀休閑哲學》(第二譯者,于光遠主編,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十七世紀英國的幽默故事書》(《岱宗學刊》2001
《西方幽默文化史》(參與部分章節(jié)的翻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皆大歡喜》注釋,中國對外貿易出版公司2000年版。
《身體寫作與文化癥候》(主編,中國社科出版社2011
《審美現代性》(主編,中國社科出版社2011年版)
《巍巍豐碑》(參編,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ㄖ袊嗣翊髮W書報資料中心2000年4—9
《文藝理論》(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1-2002
《文藝理論文摘》(2001-2003年各卷)《中國文學年鑒》(
2011年版)《隱形手與無弦琴——市場語境中的藝術生產研究》,(中國社科社出版
《文學理論的基本問題》(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修訂本,參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中國人的理想藏書》,新華出版社2003
《萊辛與〈拉奧孔〉導讀》,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審美文化的當代形態(tài)》,人民文學2002
《文藝批評學教程》(參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西方現代美學史》(第四卷,參編),
岳陽師范學院攝影文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委(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中心《文藝理論》責任編輯(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中心《文藝理論文摘》執(zhí)行主編(

產業(yè)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64686846;?13391219793?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眾號:園區(qū)產業(yè)招商發(fā)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部份內容收集于網絡,如有不妥之處請聯系我們刪除 13391219793 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