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帶和泛在連接是新一代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基礎
寬帶和泛在的網絡連接將促使新一代互聯網上各種應用/服務的廣泛普及和易于獲取,也是新一代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基礎。
寬帶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4G/5G等移動寬帶與光寬帶的部署和普及,提供超高速寬帶服務;二是網絡承載的高清語音、視頻與富媒體等寬帶內容占比高,不再是簡單的語音和短信業(yè)務。超高速寬帶網絡為云服務的應用和普及提供了基礎,4G/5G或者FTTH的寬帶網絡為“云”和“端”之間的通信提供保障;云數據中心的跨域部署與靈活調度需要骨干網絡的提速和更廣泛的覆蓋。
泛在化也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越來越多的終端設備接入網絡,如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工業(yè)智能機器人、傳感器等,無線、有線能更好地協(xié)同以提供無所不在的連接;二是泛在連接的不僅僅是人與人、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之間的通信,還包括應用與內容,表現為通過門戶、搜索、超級App、Web鏈接、語音入口等獲取各種具體的應用與內容以及應用內容之間的交叉連接。
智能化運營是新一代互聯網基礎設施的核心突破
新一代互聯網基礎設施的智能化運營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軟件定義的網絡;二是云資源的智能調度;三是生態(tài)化的演進;四是大數據的深度應用。
——軟件定義的網絡
摩爾定律引發(fā)的IT計算能力指數級的提升、器件的微型化和高密度集成發(fā)展為網絡設備融入了更多計算、存儲功能,降低了對硬件的要求并逐步實現硬件的通用化和標準化,減少了網絡設備的種類和數量。
網絡設備的IT化發(fā)展促使網絡控制功能與轉發(fā)功能分離,控制功能由邏輯集中的軟件系統(tǒng)來完成,通過軟件定義策略和配置來改變網絡的屬性和能力,大大增強網絡的智能性和靈活性,從而可以將現有分段管理、分域運營模式逐步演進為集中化運營方式,實現一個“輕量級、易調度、可重構、隨需而變”的網絡。整個網絡如同業(yè)務平臺,能夠集約運營管理、能力開放共享、軟件模塊升級、資源可視化和產品化,從某種角度講,網絡即平臺。
——云資源的智能調度
云計算作為新興的IT技術與交付方式,為各種業(yè)務/應用提供集約、虛擬化、可管可控的計算和存儲資源,改變了網絡流量模型,是新一代互聯網基礎設施的流量超級出入口。云資源池包括IDC內部、IDC之間和IDC 跨域的高速網絡互連,未來將提供跨地區(qū)、多數據中心統(tǒng)一協(xié)作的資源池服務。根據業(yè)務及用戶需求實現動態(tài)分配、遷移等智能調度,高效地支持業(yè)務/應用的彈性擴展和就近服務。
——生態(tài)化的演進
新一代互聯網基礎設施會更加強調客戶的參與,不斷從客戶、應用中得到反饋去循環(huán)改進。它不再是一個事先確定好的、標準的、封閉的體系,而是由電信運營商、互聯網公司和廠商、客戶等共同參與完成,不斷優(yōu)化的學習型服務設施。它會根據互聯網業(yè)務“隨需而配,隨需而建”,在適應業(yè)務過程中不斷完善和動態(tài)沉浮。新一代互聯網基礎設施成功的關鍵是聚集上下游合作伙伴與用戶形成有人氣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并面向客戶和業(yè)務快速迭代,實現開發(fā)運營服務一體化發(fā)展。
——大數據的深度應用
基于云計算的大數據平臺將網絡、終端和應用等平臺產生的數據進行匯聚分析,可推斷、感知和預測未來,促使智能決策應用迎來突破。對于普通消費者,既生活在消費互聯網世界,也生活在產業(yè)互聯網、服務互聯網的世界,還生活在現實物理世界,大數據是打通這些“世界”的橋梁。新一代互聯網基礎設施是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大數據則是這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神經細胞。
平臺化的網絡云服務是新一代互聯網基礎設施的突出特征
目前互聯網基礎設施中網絡、云資源、公共平臺三部分是分開運營的,而在新一代互聯網基礎設施架構下,不同服務提供主體和各部分之間將呈現協(xié)同開放、合作共贏的局面。平臺化的網絡云服務為上層消費互聯網/產業(yè)互聯網等提供完整的應用生態(tài)服務,包括通信聯接、應用托管、網絡資源調度、應用分發(fā)、公共能力、運營分析等,并形成“前向+后向”的經營模式,跨專業(yè)協(xié)同、跨行業(yè)合作將成為常態(tài)。以智能CDN為例,未來的智能CDN平臺節(jié)點能根據業(yè)務熱點預測、用戶分布拓撲進行內容的智能推送,并下沉至網絡邊緣(如基站、網關等)就近為用戶服務,而網絡為CDN節(jié)點動態(tài)地調整帶寬資源,云資源池根據CDN節(jié)點的業(yè)務遷移而動態(tài)遷移計算、存儲等虛擬服務資源。
隨著互聯網的全面普及和網絡泛在化、智能化的趨勢,網絡安全、應用安全和信息安全面臨新威脅和新挑戰(zhàn)。新一代互聯網基礎設施通過網絡、云資源、公共平臺的協(xié)作互動,通過用戶虛擬身份和真實身份(包括地址、位置)的交叉認證、IP VPN或專用傳輸網的物理通路隔離、數字簽名等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互聯網安全需求。但長期來看,還應加強自主產權的核心芯片、操作系統(tǒng)、加密算法等在新一代互聯網基礎設施中的應用。
網絡的寬帶連接、QoS、安全、大數據等能力通過公共平臺形成能力產品,并與業(yè)務結合,對最終用戶提供可感知的體驗服務(QoE,Quality of Experience)。過去服務質量QoS主要是強調網絡連接的分級保障,而在新一代互聯網基礎設施中,更強調用戶QoE。用戶體驗包含網絡連接的分級、云資源池的處理分級、用戶服務體驗等,這需要業(yè)務與網絡之間實時互動、動態(tài)調配資源并一體化協(xié)作。
附加信息:
上世紀末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更多地強調人與人的通信聯接、計算機的通信聯接能力,核心是不受限制的寬帶網絡聯接。而新一代互聯網基礎設施將以互聯網化應用為核心,更強調以人為本和以應用為本,提供“資源+通信+信息應用”的綜合服務。面對新一代互聯網基礎設施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所有參與方應當勇于改變、積極參與,以更加開放和整體的思維加快構建新一代互聯網基礎設施,迎接“聯接一切、感知一切”的智慧科技新時代。